【红色文化】光明日报:让红色文化成为滋养心灵的“源头活水”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虚拟币软搬砖!
让红色文化成为
滋养心灵的“源头活水”
董 捷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记录着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分和历史智慧,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为其成长成才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引领虚拟币软搬砖。高校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将“伟大抗战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从“节点化感动”到“常态化育人”
近年来,高校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工作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纵深推进虚拟币软搬砖。然而,大学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常常聚焦于特定时间节点,缺乏延续性、系统性。实现红色精神从即时触动到长期浸润与坚守,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第二课堂”等实践体验多维发力,从集中性红色教育向常态化教育延伸,将教育内容活化为生活方式,加强从外部引导转变为内在自觉的育人实践探索。
高校可通过强化AI数字化运用,为创新赋能思政课教学提供厚重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让学生能随时随地“云探访”革命遗迹,“云阅读”历史文献,以此来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实现从情感共鸣到理性认同的跃升虚拟币软搬砖。高校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通识课程等深度融合,深化议题式专题授课,完善思政课知识图谱建设,打造思政大讲堂云端品牌,不断打破时空边界、拓展育人场域;将红色文化贯穿到全学科、全领域,专业课教学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开发优质资源、创新课程形态,构建师生双主体的教学新生态;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思政课教师与红色文化专家学者、革命旧址讲解员等协同合作,从而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的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促进学生在理解与共情中逐渐体悟思政教育的独特意蕴。
同时,高校应切实将实践体验与价值培育相统一虚拟币软搬砖。要高质量推进研学基地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持续推进“行走的思政课”“校史里的思政课”“‘一站式’学生社区里的思政课”等,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互促。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依托校内外博物馆、纪念馆等,结合党团支部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开展参观学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强化青年学生挺膺担当精神。要鼓励学生进行菜单式自选实践,可自主选择参观实践、红色短视频制作、革命题材情景剧、口述史采访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平台。
总之,高校要用红色文化筑牢广大青年理想信念,推动红色文化从“节点化感动”到“常态化育人”,再到“基因化传承”虚拟币软搬砖。
从主动探索到自觉践行
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大学生的“源头活水”,为时代新人健康全面成长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就要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并加以自觉践行虚拟币软搬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与文化高地,需强化文化凝心铸魂,厚植红色底蕴,以文化滋养与价值引领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思想素养虚拟币软搬砖。可通过校园活动、展览演出、环境设施等加强红色文化浸润,让红色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融入学生血脉,进而转化为大学生“强国有我”的奋斗行动。
展开全文
高校是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场所,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大学生深藏于血脉中的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强化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虚拟币软搬砖。可以将烽火岁月里英雄们所展现的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精神,与新时代科学家不畏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共同融入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感知革命历史的厚重、红色文化的魅力和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就过程中,自觉将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实践创新方向,从而勇攀科研高峰、投身科创报国。要积极搭建课题研究、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青”字号思政载体,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学生课题立项、学生理论宣讲阐释等活动,着力培养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高素质人才。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完善“研、学、讲、赛、访、践、读、观、展、创”等学习形式,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点滴涵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同时,还应注重文化建设引领,深度开发红色资源库,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理论思想和人文精神等内涵,通过举办红色主题展览、宣讲报告、演讲比赛等,使红色文化教育在案例讲述中不断丰厚价值底蕴虚拟币软搬砖。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进行红色主题短视频、歌曲、漫画等创作,依托融媒矩阵和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校园文艺成为传播红色精神的“活教材”。要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建设,线上线下举办红色读书分享交流、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红色校史剧、音乐剧、情景剧等创排展演,有效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提升感染力和亲和力。要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民俗文化调研、传统文化数字创新与转化等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明、艺术美学、红色文化三者有机结合,大力弘扬红色校风教风学风,精心打造红色宣传橱窗、图书角、广场雕塑、文化长廊等“校园符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下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奏响青春之歌。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第13版
作者:董 捷(黑龙江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