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遗嘱虚拟财产大幅增加
本报讯(记者 安然 王琪鹏)昨天,记者从2023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发布会上了解到,去年在中华遗嘱库进行遗嘱保管的中青年人达到7124人,与2017年开始统计这一数据时的279人相比,7年时间增长24.5倍虚拟财产。
统计显示,2017年30岁以下和30-39岁的人群,订立遗嘱数量分别为61人和73人,2023年则分别达到1030人和1623人虚拟财产。去年还有167名“00后”在这里订立了遗嘱。中华遗嘱库管委会荣誉主任、《法治时代》杂志编委会执行主任刘桂明表示,遗嘱年轻化趋势表明,现代年轻人对于个人财产的保护和规划意识逐渐增强,国人对遗嘱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遗嘱观念正在持续发生转变。
中华遗嘱库项目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免费遗嘱咨询和遗嘱保管服务,旨在面向全社会推广遗嘱理念,促使全社会重视遗嘱在家庭建设、和谐家风和弘扬孝道中的独特作用虚拟财产。
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华遗嘱库遗嘱咨询数量达478850人次,遗嘱登记保管数量已达311868份虚拟财产。2013年时,在中华遗嘱库进行咨询的中老年群体数量为21420人,登记保管量为6804人,保管比例为31.76%。而到了2023年时,在中华遗嘱库进行咨询的中老年群体达到了85622人,登记保管量达到了53422人,保管比例上升到了62.39%。可见,百姓对订立遗嘱的相关需求越发旺盛。专家建议,应尽快将遗嘱服务纳入老年服务体系,惠及更多老年人。
近三年来,立遗嘱人的户均资产量明显增长,已由2021年的626.5万元,上涨到2023年的744.1万元虚拟财产。6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的主要财产类型是不动产、银行存款、公司股权、证券基金、理财合同,以及名贵收藏品等。中青年人除了不动产和银行存款、公司股权之外,还偏向于保险单、车辆等,但其中占比最大的仍然是不动产。
与此同时,进入遗嘱的虚拟财产也正在大幅增加虚拟财产。从2017年至2023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48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数量最多,主要涉及微信账号、QQ、支付宝、游戏账号及多样化的虚拟货币。
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指定亲友为遗产管理人占比87.2%,而指定他人或机构为遗产管理人占比12.8%虚拟财产。
评论